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中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做符合国际标准的公众公司
――中国人寿回归A>股市场,毫无疑问是保险业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据了解,无论是中国平安、还是人保财险均跃跃欲试进军A股市场,作为保险业的新兴力量―――合众人寿,自其诞生至今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但它的发展速度却很“惊人”,2006年一跃位居寿险公司第9位。那么,这家公司是如何在如此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是否也将登陆A股市场?日前记者采访了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
本期访谈人物:戴皓
戴皓,中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合众人寿董事长。1994年4月,创办哈尔滨中大城市信用社、哈尔滨金福典当行。此后,由于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中大城市信用社被并入哈尔滨城市商业银行,金福典当行则一直经营至今。1997年1月,中发实业集团正式组建。1999年12月,中发集团组建北京永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4年6月,合众人寿获准筹建。2005年2月,合众人寿在武汉成立。
保险要向前看10年
《上海金融报》:您曾说过,“40岁以前成为实业家,40岁以后成为金融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产生这样的想法,又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投身保险业?
戴皓:对于金融领域,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40岁以前成为实业家,40岁以后成为金融家”。2005年进入保险业的一个现实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化发展模式,企业要想做大,必须有金融作为有力的支撑。
进入保险业,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在2002年受过伤,当时住院以后,看到很多患者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不得不放弃治疗。我就想,如果这些人都投了保险,而能由保险公司支付医疗费用的话,他们就不会放弃治疗。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你根本左右不了>风险的发生,一旦遇到风险,将给家庭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但是如果买了保险,就可以得到经济补偿,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目前在中国大陆,寿险渗透率不到20%,而香港地区有80%,台湾地区有120%。日本和欧洲都超过150%,中国的保险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保险是个要向前看10年的行业。新颁布的保险“国十条”将是个转折点,其提出的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中国特色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主攻重点和具体措施,鼓励保险>出借渠道放开,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
大股东的责任重于他人
《上海金融报》:目前,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都质疑民营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您是如何看待这种风险的?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这种障碍?
戴皓:作为一家股份制金融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体系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保监会吴定富主席也就保险公司的治理机构召开过全国会议。前段时间,保监会领导到合众考察,认为“合众人寿自开业一年多来发展比较好,从业务发展、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各个方面来看,应该说都很过硬。”
站在合众的角度,我有我的操作原则―――风险防范是首要任务,利润则次之。保险公司不同于其他企业,不但要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保险公司未来潜力非常巨大,我们不搞短期行为。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合众人寿大股东,我对公司的责任重于其他人,公司如果经营不善,我的损失最大。
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上海金融报》:保险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但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市场的领先者,更有友邦等国际保险巨头,合众有什么独特之处,能立于不败之地?
戴皓:不断创新,走差异化的路线是合众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保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竞争,合众将坚定不移选择一条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发展路径,为此,合众在产品、服务以及销售模式等方面有许多创新。
在产品上,合众带来了更丰富、更实惠的保险产品。当然,在这方面,我们的一大优势是由于我们公司的产品开发与销售处于低利率时期,因此,没有高利率保单的包袱。一句话,“没有包袱赔得起”,因而推出的保险产品更优惠。
在服务上,针对老百姓反应强烈的“理赔难”现象,我们提出了“合众保险,理赔不难”的口号,并在所有保险公司中,首推“延滞付利息”等理赔服务六大举措,得到了客户的一致推崇。为此,2006年3月,合众人寿获得了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向消费者推介的“维护消费者权益诚信服务满意单位”称号。
在专业化销售上,合众力推以客户为中心的保额销售,让业务员更加专业化,并使保险真正回归到了保障的真谛中。
将创外资扩股最高价
《上海金融报》:您在去年曾宣称,计划在2007年将注册资本金由4.2亿元增加至10亿元的计划。为了达到增资1倍多的目标,除了现有股东的再投入外,合众人寿将拿出25%股权引进外资,并正在与数家海外保险机构进行实质性的谈判。目前情况如何,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戴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可能在今年春节前对外发布增资的消息。引入的战略出借者可能是一家意大利财团。如果这次增资成功的话,我们会创下中国内地保险公司对外资扩股的最高价格。当然,外资控股的比例严格按照保监会要求,控制在24.9%以内。
《上海金融报》:综合经营可以说是一种趋势。合众人寿的主要股东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股东怎样对房地产业务和保险业务定位?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进军银行、证券行业?
戴皓:房地产是三五年见效的短期出借,保险业是个长期出借。我现在90%的精力都放在保险公司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以保险公司为发端,依据保监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参股银行、出借证券公司的动作。我们将按照公司的愿景,打造国内一流的金融企业集团。
吸引人才而非挖角
《上海金融报》:很多人都说合众要做平安第二,包括很多高管以前都在平安任职,但是我们知道光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很难成功,您是怎么想的?
戴皓:平安的确是一家优秀的保险企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复制某一家公司。作为一家新兴的保险公司,我们将先从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始,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上海金融报》:您是学哲学的,您曾说“合”代表集合资金,“众”代表人才,可见对于人才是非常重视的。2005年,合众有一个引发业内震动的动作,是从被称为中国保险业“黄埔军校”的平安一次挖来了平安核心管理层的三员大将。您曾说希望形成人才的“漩涡效应”,目前是否达到这种效果,您对企业的人才管理有什么想法?
戴皓:公司在从成立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业绩表现优异,公司制度健全,企业文化简单和谐,从而吸引了一大批业内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加盟合众,包括公司总裁丁当、副总裁胡国萍,还有最新引进的公司分管出借的助理总裁朱爱林,分管团险的助理总裁易勇等等,都是业内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一方面提升了公司的业绩平台;另一方面,加大了我们在与战略出借者谈判中的砝码。同时,优秀人才的不断加盟,也给予了公司内外人士的信心,促进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我们不是挖角,而是吸引人才。企业要做好,需要的是一大批人才,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还在于制度。合众人寿的企业文化提倡“分享”,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股东要牺牲切实的利益,让利给员工。合众设立有成长基金,类似于期权激励,涉及到二、三、四级机构。下一步,还计划在外勤人员中推行养老金计划,这在保险公司中应该是第一家。
2015年将上市
《上海金融报》:合众人寿是2005年2月成立的,可以说是保险业的“新”公司,很多业内人士对于合众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后生可畏,2006年短短一年时间,合众人寿保费已经实现从5亿元到16亿元的迅猛增长,位居寿险公司前9位。请问2007年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戴皓:合众人寿2006年保费增长的确相当不错,保费从5亿元攀升到16亿元。人员也从2005年的8000人增长到近2.3万人。到2006年12月,合众人寿新开了河北、黑龙江、广东、浙江、内蒙古五家分公司,成立三级机构30家。2007年,按照计划,我们还将新开6-8家新公司,包括江西、四川、安徽等地。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2007年保费规模可以达到23亿元,人员会增加到5-6万人左右。
《上海金融报》:今年中国人寿回归A股市场,中国平安跃跃欲试,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合众是否也有相应上市的计划?
戴皓:中国人寿A股上市首日大涨106.2%,这表明出借者对保险业的认可,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
从成立开始,合众的内控、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就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建设。目前,银行保险和团险业务占合众总保费规模的七八成。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加强个险业务占比。计划到2010年实现个险占比40%。
合众人寿也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上市。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资本金要达到30亿至35亿元,因此未来合众还会继续增资。
如果要排一个时间表,合众人寿上市日程可能要排到2015年左右。(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