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2013年>基金半年报统计结果显示,72家中国>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的1532只基金,二季度合计亏损490亿元。令人瞩目的是,昔日的明星基金公司――>华夏基金,半年亏损额达到89亿元。这则消息恐怕会让不少华夏基金持有人心生焦虑。
平心而论,作为在中国规模排名第一的华夏基金,遭遇如此大亏损,主要原因还是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糟糕的大环境,不能草率地将之归因于基金公司在>出借管理上出现的大纰漏。华夏基金公司两千多亿元的总管理规模中,近20支偏股票型基金或混合类的权益型基金要占到一半多,其中还包括600多亿元的指数基金。仅这600个亿的指数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就足以贡献50亿-60亿元的亏损额。考虑到华夏基金庞大的资金管理规模,总额89亿元的亏损也就有情可原了。
2010年前的基金牛市中,华夏基金涌出了一批以王亚伟为代表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对华夏基金奠定行业龙头的地位,可以说功不可没。华夏基金管理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也是其出借管理能力被市场、被基金出借人认可的过程。
当石波、孙建冬、张益驰直至王亚伟等几位资深明星基金经理先后离开华夏,乃至离开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华夏昔日的几支明星基金逐渐变得平淡,很少再能回到基金业绩排行榜前列,也无法重新吸引出借人的目光。整个公司的业绩表现和赚钱能力,也不再为市场所称道。除了整体规模仍排名第一外,华夏在其他方面只能用“平庸”来形容了。
有观点认为,一个基金把希望寄托在某个明星经理身上,是大错特错,基金要想健康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机制的保障。
一个基金公司的内部机制和策略,确实是保障它正常运转的基础,但这并不能确保基金业绩。一支基金要想在较长的时间跨度里保持行业领先的业绩水平,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在出借界,很多人对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等出借大家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基本记不住其掌管的基金公司的名字。能在出借领域创造传奇的一定是人,而不是某家公司。大量明星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行业,是整个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机制欠缺的体现,这也直接导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在2008年以后的市场占比和市场地位的下降。
公募基金行业这几年遇到的最突出矛盾,就是有经验的出借经理的匮乏。很多在证券业只有四五年从业经历的人已经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为什么公募基金留不住经验丰富、个人能力强的优秀基金经理呢?
在与一些基金经理的接触中可以了解到,收入待遇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基金经理在基金公司中所处的“打工者”地位,这让他们的个人能力不能完全释放,自身价值也得不到最大体现,这点让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感到不爽。此外,公募基金本身受到很多监管限制,例如公募基金依靠收取管理费盈利,而基金经理个人不能直接出借股票,这意味着就算他们掌管的基金业绩突出,个人却无法获得与之相应的回报。一旦基金经理认为自己拥有在股市中赚钱的能力,又怎会甘于在基金公司挣死工资和有限的奖金?因此,不少人选择离开,纷纷转投私募基金,自立门户。不过,很少出现两个以上明星基金经理合伙成立公司的情况,这也是精英基金经理鲜明个性的体现。
之所以选择私募形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出借,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从所管理的资产中提取超额业绩报酬,直接分享出借成果。这种模式赚钱效率更高,几乎成为出借精英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监管层对此当然也有所认识。基金法本次修订后,很多基金公司出台股权激励方案,重点“关照”核心人才,尽管如此,但仍难完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实际收入与所创造的财富不匹配,以及对公司管理的话语权。
华夏基金公司前总经理范勇宏,是华夏行业老大地位的缔造者。他个人的地位保证了华夏基金在一段时间里可以相对独立于大股东,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订经营决策,但经历了股权反复易手和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决策改变之后,范勇宏、王亚伟等相继离开,可见精英基金经理需要的不仅仅是薪酬上的激励,更多是决策上的自主权。显然这是公募基金公司大股东无法予以满足的。
规模与业绩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公募基金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基金规模小,业绩很容易做上去,但如果规模扩大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元,就不仅需要出借经理具备更高的能力,也意味着标配大盘股成为必然选择。以王亚伟当时管理的大盘精选基金为例。这支基金曾经创造了业绩翻10倍的神话,但它从始至终都是封闭申购的,目的在于控制规模,树立业绩标杆以吸引潜在出借人,从而带动华夏基金公司其他基金产品的销售。这也符合当前公募基金的经营思路:通过业绩标杆效应,扩大基金规模,赚取更多的管理费。
如何在业绩和规模这对矛盾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成为众多公募基金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不少规模几亿元的基金一旦在一两个季度中业绩排名突出,就会迅速吸引出借人购买,但随着规模快速扩张,业绩也随之滑落甚至变得很差。不少研究基金的人士感慨,出借者除非能找到像华夏大盘精选那样,被基金公司“保护”起来的基金,否则千万不能从业绩排行榜的前10名里选基金!
说到底,公募基金公司是以股东利益为先,依靠规模赚取管理费,这使得其本身利益不能和基金持有人一致。2010年以来,大规模的基金公司推出很多指数基金,例如华夏基金20只股票型基金中,就有近一半是指数基金,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规模。但是实际上,在过去几年的熊市中,这些指数基金确实给基民们带来不少损失。
更多相关精彩图片请进入『国家摄影』浏览
[上一页]第[1][2]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