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晋雅芬
今年上半年,报社整体收入1.4亿元,而全年收入预计将达到3.5亿元,这一数字与去年的2.1亿元相比将增长66%——
尽管传统报业下滑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并不认为如今是报业的逆势期,因为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华夏时报》整体收入1.4亿元,而全年收入预计将达到3.5亿元,这一数字与去年的2.1亿元相比将增长66%。在传统纸媒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份>财经报纸如此有底气“抗击”逆势?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逆势增长秘密?
电影广告代理业务不断拓展
2011年6月,《华夏时报》通过竞标拿下全国最大院线——万达影院的广告独家代理权,正式进入电影广告领域。此后短短半年,万达院线广告代理就为《华夏时报》带来了5000多万元的广告收入,利润达2000多万元。
如今两年过去了,当时万达院线两年8000万元的广告代理费,在今年再次竞标时已经飙升至19个月2.4亿元。水皮坦言,重新竞价之前的广告代理利润相当不错,重新签约之后利润被消耗掉很多,但即便这样,《华夏时报》今年上半年的电影广告代理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利润仍然可观。
让《华夏时报》电影广告代理收入实现增长的,除了不断扩张院线数量的万达影院,还有《华夏时报》不断拓展的电影广告代理业务。今年3月,《华夏时报》独家签约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马连道店为期3年的电影广告代理权,其中,位于五棵松的耀莱成龙国际影城是全国单个影院全年票房最高的影城,观影人次高达280多万,票房排名和观影人次排名长期稳居全国第一,是高端广告客户最关注的影城之一。今年4月,《华夏时报》又与美国最大的电影广告公司NCM签署协议,获得了NCM院线资源的中国客户独家广告代理授权。
更多手段服务报纸广告客户
今年上半年,全国报纸广告下降6.1%,且呈现出降幅扩大的趋势。然而,《华夏时报》上半年的报纸广告业务却实现了近10%的增长。尽管该报的报纸广告量并不大,只有不到8000万元,但这种可喜的增长态势仍然是报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水皮将报纸广告收入的增长,归功于《华夏时报》全业务链的共同作用。他介绍说,除了电影广告代理以及广场LED屏、大歌星连锁量贩KTV的广告代理,《华夏时报》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经营活动。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尝试的空间业务,今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经营额近6000万元。所谓空间业务,就是围绕汽车等品牌客户进行广场展览展示,以实现广告客户的价值提升。水皮表示,这一新的业务形态从无到有,增长非常快,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华夏时报》开发的展示空间除万达广场、耀莱影城外,还延伸到其他一些广场。
“《华夏时报》的价值并不只是这张报纸本身。”在水皮看来,他们在报纸广告之外开展的每项业务并非都能够产生利润,但却都是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这一宗旨来做的,能够让《华夏时报》服务广告客户的手段更加多元,提升《华夏时报》对于广告客户的服务能力。
创办>网贷杂志今年或赢利
今年以来,业界不断传出杂志停刊的消息。然而,正当人们对纸媒的窘境和未来唏嘘感慨之时,一本售价15元的>家庭出借网贷和网贷风尚刊物——《华夏网贷》在7月创刊,且上市第一期就来了一个大手笔——与《读者》杂志捆绑发行,在北上广3个城市向读者免费赠出20万册杂志。
这本与“停刊”逆着来的杂志,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夏时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0万元合办,目标读者锁定30岁~65岁的城市女性。水皮坦言,杂志的印刷成本是3元/本,赠送20万本杂志将消耗掉60万元成本,“但一个新产品出来,有些钱该花还是要花的。更何况,《读者》是一本进入家庭的杂志,《华夏网贷》以此为依托能够迅速进入家庭,被家庭人员所接受。第一期赠送之后,隔几期还准备再赠送一次。”
赠送策略在讨得读者欢心的同时,迅速为《华夏网贷》扩大了知名度,而且吸引了广告客户的关注。借助赠送带来的效应和报社已经积累的广告资源,《华夏网贷》第一期就有80%的广告是收费广告。
水皮表示,《华夏网贷》跟广告客户都是按照投放4期、8期、12期来签单的,这样的排期让杂志广告相对稳定,这些单到今年年底就会转化成明年的年单,杂志预计当年就可实现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