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2008年11月起,江苏沭阳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国率先推行“阳光信贷”工程,按照公开透明操作、集体民主决策的原则,以背靠背问卷的形式对全县39万农户家庭逐户评议,对其中符合条件的24万多户公开授信。农户凭“易贷通”卡即可在合同期限和授信额度内循环用信,符合条件的直接信用放款,真正实现“办>贷款象取存款一样方便”。在普惠式集中授信的基础上,该行紧紧围绕银监会阳光信贷工程指导意见,在省、市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机制创新、科技支撑、流程再造,大力实施阳光信贷标准化建设,推进阳光信贷步入稳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新形势下推进均等化>金融服务、打造流程银行、深化案件治理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在全县农户阳光授信余额达98.66亿元,授信覆盖面72.77%。
践行“四个首推”
致力阳光信贷可持续发展
首推季检年检,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授信结构;首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以科技手段锁定>风险;首推农村事业部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台分离”;首推银农连心系列工程,引导阳光信贷向纵深推进。
一是首推季检年检,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授信结构。阳光信贷并非通过一次性集中授信就能一劳永逸,关键是要加强后续维护,实施长效管理。在初期授信的基础上,沭阳农村商业银行区分客户类别及授信金额,分别开展季检、年检,对所有授信农户的生产经营、履约情况、未用信原因等实施全面普查,分别予以维持、调增、调减和取消授信,发现风险及时采取限制用信、追加担保、提前收贷等措施;同时,对未授信农户全面过滤,符合条件的经问卷调查后纳入电子档案系统,不断优化授信结构,保证阳光信贷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今年一季度,该行对所有10万元以上农户贷款,共计9857户、55.15亿元进行了季检,新增(调增)授信265户、32800万元,调减75户、1174万元,取消421户、20308万元,排查出风险隐患贷款155户、1100万元,提前采取了化解措施。
二是首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以科技手段锁定风险。坚持把科技作为发展和控险的强大支撑,自主研发上线阳光授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全县所有授信农户逐户建立动态电子档案,支行无法自行调整,通过科技手段取消信贷人员个人决策权,前移风险控制环节,防范了员工道德风险。系统对联保小组成员的授信额度实施控制,单户授信额度不得大于其他成员授信之和,避免无效联保。系统还嵌入眼虹膜识别功能模块,强化了客户身份识别,有效杜绝冒名贷款。电子档案系统实现了阳光授信量化操作,为全面推行阳光信贷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该行已对10.08万授信农户家庭信息进行了调查和规范,新受理授信、用信一律按标准化口径办理,全县24.84万农户授信信息标准化工作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完成。
三是首推农村事业部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台分离”。阳光信贷的本质是流程化、透明化作业,要求以“三台分离”等配套机制作支撑。针对单个支行人手严重不足、无法划分三台的问题,从2008年底起,沭阳农商行逐步推行农村事业部制改革,由事业部对片上人财物资源优化整合,统一调配前台人员,推行跨乡镇异地调查、异地授信,在不增员的前提下顺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台分离”。在此基础上,对各岗位、各环节操作风险点进行细化,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和违规积分,经办人只要按流程操作,即使贷款因客观原因出现风险也不追究责任;反之,如果未能充分尽职,即使贷款如期收回也要问责。总行成立>不良贷款责任界定委员会,按季组织界定,一次性了断后转为集体责任落实清收。2010年以来,累计组织界定7次,界定贷款1171笔、5597.53万元,认定全责类18笔、248.77万元,免责类167笔、684.41万元,其余均为部分免责。
四是首推银农连心系列工程,引导阳光信贷向纵深推进。2011年10月起,沭阳农商行在全县农村地区推行了银农连心系列工程,借助自行研发的“随身宝”移动办公系统,组织信贷人员每周定期到村服务,上门开展客户维护和组合营销,同时结合监管部门阳光信贷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原有授信数据信息进行补充完善。“随身宝”拥有实时更新的五大信息池,嵌入GPS定位功能,保证了到村办公阳光化、透明化;系统还拥有信贷影像网上审批功能,保证审批更加实时、高效。为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在全县分步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整村推进”工程,彻底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同时进一步释放了有效资金需求;开通96008贷款电话预约业务,拓宽客户贷款申请渠道;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把阳光授信覆盖面、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等级考核,并建立末位淘汰机制。
实现“三个转变”
促进服务效率与控险水平同步提升
农户授信由随机受理转变为批发办理,提高了办贷效率;基层支行由决策者转变为业务终端,防范了道德风险;农户贷款由终身制转变为尽职免责,激发了工作热情。
一是农户授信由随机受理转变为批发办理,提高了办贷效率。长期以来,小额农户贷款都是授信、用信不分,农户提出贷款需求后,信贷人员才会上门调查授信,等客上门、坐家放贷的现象较为普遍,服务效率低下,客户满意度不高。集中授信时,沭阳农商行面向全县开展全方位宣传,引导农户积极申请授信,暂无用信需求的提前办理手续;批量年检、季检期间,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统一办理调增授信或补授信,当面送交授信通知书,告知今后将按季或按年集中办理,尽量减少零星受理,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是基层支行由决策者转变为业务终端,防范了道德风险。集中授信及补授信时,一律实行“背靠背”式问卷普查,支行汇总后填制授信评议表,交评议组评定授信对象、授信额度,支行无权决定授信结果。所有授信农户信息纳入电子档案系统,未经总行或事业部授权,支行不能自行调整,从而取消了信贷人员个人决断权,基层支行成为纯粹的操作终端。集体民主决策、公开透明操作保证了银农之间信息充分对称,有助于从根本上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提升信贷资产质量。至今年6月末,沭阳农商行不良贷款率1.59%,比2008年10月末下降3.49个百分点。阳光信贷实施5年来,一直保持零案件的纪录。
三是农户贷款由终身制转变为尽职免责,激发了工作热情。通过开展尽职情况量化考核,组织不良贷款责任界定,结束了数十年来一以贯之的贷款责任终身制,消除了信贷人员惧贷、惜贷的心理。从阳光信贷实施前到今年6月末,该行>贷款余额由31.1亿元增加到91.1亿元,笔数由6.15万笔增加到10.86万笔,人均管护量则由480笔增加到624笔。在该行信贷资金扶持下,沭阳县的木材加工、花卉种植等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全县花卉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受益农户2万多户,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中高密度板加工总量居全省首位,形成亚洲最大的LVL顺向胶合板生产出口基地。
几点体会
正确的市场定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永恒主题;强化科技控险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上级部门精心指导是工程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正确的市场定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之本,广阔的农村蓝海市场大有可为。2008年初,沭阳农商行确立了“做实农村、拓展城区、增强份额、外树形像”战略部署,围绕支农、支小和绿色信贷,把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作为业务拓展的重心,紧抓“低端市场中的高端客户,通过开展阳光信贷进农户、进商户、进小微企业系列工程,与大型银行错位竞争。至今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84.28亿元,比2008年10月末增加58.4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2.51%,提高4.7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始终是业务规模稳步扩张的重要保证。
其次,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永恒主题。阳光信贷的推行,是对内控流程、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对干部员工思想理念、精神面貌的一次洗礼。阳光信贷充分释放了有效资金需求,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该行依然保持了存、贷两旺的发展势头,市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到今年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02.62亿元,相当于2008年10月末的3.11倍,当年净增11.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1亿元,相当于2008年10月末的3.12倍,当年净增12.04亿元。
第三,强化科技控险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阳光信贷说到底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农民办贷款更加容易,二是银行自身风险持续可控。该行始终把人员调动后贷款能否随时移交而不产生大面积逾期作为衡量资产质量和员工尽职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阳光信贷流程化作业和尽职免责人性化管理,以及电子档案系统、眼虹膜识别等科技手段,从源头控制信贷风险,净化信用环境,实现控险、发展与创新之间有机结合,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成为该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最后,上级部门精心指导是工程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阳光信贷工程开展近5年来,上级管理部门始终给予沭阳农商行倾力支持。省、市银监部门及江苏省联社相关领导多次莅临沭阳实地调研,在政策研究、制度设计、对策制定等方面予以悉心指导,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工作意见,并积极支持该行推行事业部制改革。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为沭阳农商行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各项业务稳健快速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在发展中得到了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