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本刊实习记者宋燕华本刊记者郭琼
>人民币网贷市场已不是少数人游弋的“蓝海领域”,而变成了各方虎视眈眈的“红海领域”
“红海”竞争
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网贷业务开辟了政策空间。此后七年,中国银行业个人>网贷产品呈现交替繁荣的局面。
2006年以前,中国股市长期低迷,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改革、美联储不断加息、本外币存款存在较大利差、国外股市和金市高温等因素,外汇网贷产品普遍受欢迎。工商银行“汇财通”、建设银行“汇得盈”、中国银行“汇聚宝”、中信银行“网贷宝”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与此同时,由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和中国股市的五年熊市,人民币网贷产品节节败退,一些银行甚至停办了人民币网贷业务。
2006年以来,人民币网贷再次升温,这与中国股市的红火、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各银行的开拓创新紧密相连。
人民币网贷产品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染指股市、>信托、保险,同时,通过结构性产品,跟国际接轨,以衍生工具的运用弥补了单纯人民币网贷可能产生的>风险高或收益低等特点。
对于今天的网贷市场,商业银行深切感受到了竞争的加剧。显然这一市场已不是少数人游弋的“蓝海领域”,而变成了各方虎视眈眈的“红海领域”。
首先,内资银行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优势开始被大银行的规模优势所超越。2004年9月推出首个人民币网贷产品的光大银行,一直以持续的创新能力得到业内认可,2006年,其人民币网贷产品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工行以18%排名第二。但今年,光大银行可能失去网贷市场“领头羊”的地位。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工行个人网贷业务迅速增长,总额大约达到729亿元,光大银行尽管以月均100亿元的幅度继续增长,但450亿元的新增规模已远远落后于工行。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副总经理、财富管理中心主任张旭阳对此解释说,“工行的规模太大了,它的网点是光大的20倍-30倍。”
张旭阳介绍,目前,光大银行网贷产品的客户结构以40岁-50岁的>出借者为主,所以,固定收益类产品在销售总额中占比较大。“现在要通过产品创新来吸引新的客户进入光大,比如,多推出偏股型基金出借产品以及一些和资本市场挂钩的产品。”光大银行近期正和国投信托、国投瑞银三方合作推出同升八号、同赢八号基金,这些产品主要出借于股票、基金、权证等资本市场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网贷产品。
其次,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分享网贷市场蛋糕。创新类证券公司可以开展集合网贷业务;基金公司可以出借除期货、外汇以外的大部分国内金融产品;保险公司通过分红险、出借连结险等产品渗透网贷市场;信托公司更是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实业市场,为出借者提供更丰富的收益来源。
“今年上半年,50家券商净利润达到了417.68亿元人民币。基金的规模达到1.8万亿元,基金的净收益也超过了3000亿元,这些机构对银行的冲击在不断地加剧。”张旭阳分析。
再者,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使内资银行流失了部分客户。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已有166家外资银行开展了代客境外网贷和托管业务,资产总额达到9275亿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1%。
随着越来越多外资法人子行以及分行网点的铺开,中资银行网贷客户的流失必将加剧。对此,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刘加隆却表示,“要走的一定会走”。他认为,外资银行抢走的主要是高端客户,而招商银行将把重点放在保持和发展中产阶级客户身上,“因为中国的收入结构将由金字塔型变成橄榄型。”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06日
本文见《金融实务》2007年第7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网贷市场扫描
据刘加隆介绍,目前,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网贷产品主要分成三大类:一是保障类产品,如人寿保险;二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存款、信托;三是风险收益类产品,如基金、股票等。三者构成“网贷金字塔”,越到顶端风险和收益越大。
与国外多达2万种的产品相比,中国目前400多种金融产品还远远谈不上丰富,但在中国金融业限制较多的情况下,已经实属不易。
目前,市场上最为畅销或被关注的银行人民币网贷产品主要有几种。
首先是打新股产品。由于证券市场形势良好,打新股产品自去年推出以来便成为银行的宠儿,各大商业银行都将此类产品作为吸引客户的法宝。截至目前,“中信网贷”的“打新”系列已发行了四大系列十余款产品;工行今年已推出“打新股”网贷产品15期。从规模而言,银行网贷产品中用于打新股的资金总量在千亿元以上。
申万证券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称,今年上半年,网上新股认购年化收益率在8.4%至10.7%之间,而网下认购年化收益率超过了50%。
6月9日,中国信托业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上,传出“证监会将联合银监会叫停所有开展网下申购新股的信托产品的发行”的消息,这无疑给打新股产品当头一击。
对此,业内人士透露,商业银行曾收到过银监会的叫停网下收购新股的文件,而且银行自身也认为网下申购虽然命中率较高,但因为有三个月的锁定期,要承担较高的二级市场风险,所以,受政策导向影响,多数银行主动放弃了网下申购的方式。
刘加隆认为,打新股类产品仍是当前值得推荐的网贷产品,“有模型测算过,网上申购预计收益不会低于4%,而下半年可能发行的新股较多,且有一些大盘蓝筹股从H股回归,打新股产品预计收益不错。”
有些银行对打新股类网贷产品收取高达20%-40%的超额收益提成,对此,张旭阳提出异议。他认为,打新股类产品是风险很低的产品,银行没有任何价值附加贡献,因此,光大银行不对打新股类产品收取超额收益提成。“我们分析过,被动出借打新股或主动出借打新股,即选股或不选股,最终收益概率是差不多的。银行收取超额收益是没有理由的。”
其次是信托类网贷产品。张旭阳认为,信托公司的介入是近两年网贷产品的重大突破点。目前银行信托类网贷产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房地产、基建项目的信托,一类是指向股票的集合网贷。比如,自2006年起,中信银行通过与中信信托合作,开发了多项信托融资型网贷产品,分别指向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转让、企业低成本融资和新股申购。工行、建行、光大、民生、兴业等多家银行曾先后推出各自的信托类网贷产品。
收益高、风险低、第三方担保、出借门槛低,是银行信托产品的闪光之处。尤其是根据2007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购买信托合同的自然人限制在50个以内,出借者还需同时满足几个条件,包括出借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
如此高的门槛,把大多数人拒之门外,银行的集合类信托网贷产品则为客户提供了分一杯羹的机会。
近来异军突起的是QDII产品。从去年6月银监会批准银行开展QDII业务以来,市场反应一直比较平淡。
银监会出借者教育与网贷业务监管负责人黄威称,截至目前,银监会已经批准了22家银行的代客境外网贷业务的资格(其中中资银行12家,外资银行10家)。其中19家在外汇管理局取得了148亿美元的购汇额度。各银行已推出31只产品,人民币的产品募集额达105亿元,美元产品达到了4亿元。募集资金合计不到20亿美元,跟148亿美元的额度相比,使用量不足20%。
招商银行曾在去年10月推出QDII产品“金葵花-代客境外网贷系列之全球精选货币市场基金”,重点突出“基金的基金”和“精选”两个概念。另外,基金选择开放式运作模式,可随时申购赎回。但是,此产品在市场上“以失败告终”。时至今日,招行对发行QDII产品似乎尚持保留态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QDII产品市场反响平平,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证券市场火爆和QDII可出借的产品和市场范围狭窄有关。
但是银监会培训部主任、国际部副主任罗平认为,“QDII产品的推出,已经说明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在代客网贷方面率先迈出了一步。另外,香港方面特别看好内地市场,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专门带队过来,向我们业内的商业银行推荐他们QDⅡ所能提供的潜在服务。”罗平相信,QDII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但是还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结构性产品亦开始粉墨登场。结构性产品应用非常普及,在本金保障方面主要有完全保本金和部分保本金两种方式,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大体是9∶1的比例。
结构性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挂钩”。与汇率、利率、股票价格、股票指数、期货等等标的挂钩,是最花样翻新的一类产品。
从挂钩某些特定类型的股票(比如钢铁、石油、房地产、医药、环境保护、水资源、可再生能源、奢侈品、快递业、体育厂商、金属及采矿业、婴儿用品行业、红筹回归板块),到挂钩各类优选基金;从挂钩不同市场的指数(比如A股指数,H股指数,美国道琼斯股指、日经225指数、新兴市场组合指数、CPI指数),到挂钩实物(如小麦、玉米、食糖、黄金)。可以说,凡是人们能想到的,银行都可以把它和金融产品挂上钩。
除了题材新颖、名称醒目,结构性产品的一大优势就是规避风险,能够起到对冲作用。结构性产品在欧洲市场应用广泛,每年出借金额达1000亿欧元,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从目前市场的发售情况来看,各家银行的结构性网贷产品都比较受出借者欢迎。
在以上市场风行的产品之外,张旭阳预计,不久的将来,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将推出垃圾债券,黄金交易新品种、利率互换等产品也会更加丰富,交易会越来越活跃。
另外,张旭阳还十分看好私人股权出借,他透露,今年10月,光大银行准备正式推出指向房地产信托、基础设施出借等领域的网贷产品。
中信银行则准备下半年推出信托融资业务与对公网贷产品对接的创新产品,以拓宽人民币网贷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满足公司客户网贷需求的同时,推动其信托融资性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