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记者洪叶绘图陈骁
时间可以追溯到今年的端午小长假前两天,某证券公司客户孙女士收到一条短信,向她推荐起他们公司针对端午小长假推出的一款假日产品。“这不是以前银行的业务么,怎么证券公司也干这个了?”孙女士内心充满了疑问。
其实,不光是证券公司,现在>基金公司除了卖基金之外,也开始卖>网贷产品,2011年以来,“基金化”信托产品成立数量迅速增长,华宝信托、华融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等>信托公司都已相继推出该类产品。
他们进军的是同一个市场短期网贷。
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业内预估的数字是2.6万亿。
银监会禁令腾出全新市场
以前说起>短期网贷产品,大家第一想到的必定是银行。而那时,银行也当仁不让占领着霸主地位。然后,去年银监会连发两文,银行彻底没有了脾气。
2011年9月30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网贷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91号文),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网贷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并称将重点加强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网贷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
如果说这个文件让个别银行还心存侥幸的话,2011年11月,尚福林在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上讲话时,明确要求“银行原则上不允许发行1个月以下期限网贷产品”,则彻底掐断了银行发行短期网贷产品这条通路。
当然,银监会之所以会这么干,主要也是被银行“借网贷之名,行揽储之实”给“惹恼”了。
在2011年上半年银行资金吃紧之时,超短期网贷产品作为银行做大存款规模应付存贷比时点考核的“杀手锏”,一度充斥市场。在当年16.9万亿元的银行网贷产品市场中,超短期产品战局相当激烈。
2011年9月末,部分银行发行的国庆超短期网贷产品,在不断攀比之下,预期收益率从之前的3%一度冲上5%。
银行发行短期或超短期高收益网贷产品,存在变相高息揽储、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的嫌疑。
监管部门对短期或超短期产品严密监管,也是为了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不过这一“禁”倒是给正处于疲弱状态下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正在寻求转型谋变的信托公司以机会。
券商更容易吸引游离于股市的大笔资金
如果说券商大规模开发针对假日的网贷产品,也就是从今年开始。这些券商的创新网贷业务之所以还能和银行进行抗衡,关键在于对于股市游离资金的掌控更为简便和直观,在节假日期间,券商网贷产品同样会按日计算利息,且其交易时间较股市收盘时间延长了10分钟,以方便>出借者进行操作。
目前,市场上推出了券商网贷的证券公司主要包括招商证券(600999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招金易”系列产品、广发证券(000776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金快线”系列产品、银河证券“天天利”系列产品等,这些都是针对短期网贷市场开发的创新产品,主打的是现金管理业务。现金管理业务多数是指券商接受客户委托,以增值为目的短期运用客户资金。目前国内券商探索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现金报价模式和资管产品划转模式。
据了解,这类由券商提供给客户的证券出借专享网贷产品,可以实现T+0资金到账、T+1可取,产品期限从最短的1天到最长的91天不等,其日收益率是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的5倍之多。
不过,券商对客户的选择针对性则更强。一般客户账户资产达到50万以上,开户时间满半年,才有资格办理此项业务。
网贷基金粉墨登场
2012年二季度初,华安和汇添富基金率先推出30日期限的短期网贷基金,两只基金首发规模合计突破400亿元。之后,南方、华夏、嘉实、易方达、广发等大型基金公司纷纷跟进,7月24号,南方基金旗下网贷14天和60天两只产品的获批,短期网贷基金市场终于迎来重量级的“千亿”大佬。加上已发的短期网贷基金,估计未来将有31只短期网贷基金争夺市场。
相比之下,2012年内新基金首募总额达2687.41亿元,短期网贷基金1369亿元的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所有新成立基金的平均首募规模为14.73亿元,而短期网贷基金平均单只规模就高达57.03亿元。
由此可见,基金在短期网贷领域的竞争态势逐渐白热化,显示出整个行业对于该市场的看好。当然,这一转向也有其市场背景,根源就在于股市行情的不济,使得权益类基金产品财富效应难以显现,基金公司面临寻找规模和业绩的突破口,而短期网贷市场无疑为仍在寻找方向的基金业提供了突围空间。
信托“开放式”丰富产品线
更低的门槛,更高的收益,更灵活的期限……“开放式”信托产品正迎合了上述市场期盼,不仅如此,也给了信托公司以发展新机业内人士表示,在好项目青黄不接之际,现金管理类的业务一方面弥补了产品短缺,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产品线,加强了客户维护。
今年连续两次降息,资金面呈宽松趋势,而越是资金放松的情况下,信托的日子就越难过。
一直以来困扰信托公司的,不是有项目募不到资金,而是资金太多,而项目紧缺。所以信托公司也着手去研究现金管理类的“开放式”信托产品,给“溢出”的资金一个出借通道。
“此前信托公司项目多得做不完,很少考虑现金管理类的产品;现在通过现金管理类的产品投向债券、货币市场等,不仅可以推出高流动性的产品,还可以缓解项目短缺的不足。”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表示。
一般情况下,此类产品投向主要是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银行间市场债券以及固定收益类产品等,比如上海信托“现金丰利”的产品披露显示,资产池中占比最大的是债券,为36.42%,回购占比10.38%,还包括28.8%的银行网贷产品,信托产品占比仅为15.96%。
这种出借方式,打破了以前的信托产品资金和资产是一一对应的,出借者在期限上受到很多限制,现在为出借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客户的钱沉淀在资产池里,如果遇到合适的信托项目,就可以迅速把资金集结起来,这样就能提高资金和资产的对接效率。
银行靠打“收益牌”很难翻盘
近年来,短期网贷产品一直占据着银行网贷市场的较大份额。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网贷市场主要以短期网贷产品为主,1个月及以下期限产品发行数量较2010年增长1.2倍,达到5806款,其市场占比为30.28%。
在银监会叫停了商业银行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网贷产品后,今年银行网贷产品多以中长期网贷产品为主。
不过,六七月份的两次降息使“长线出借”的策略成为大势所趋,出借者也在用脚投票。根据利得财富统计,今年1—5月份,出借者的出借期限一般为1—1.5年;到了六七两个月份,80%的资产配置都集中在两年的产品。不过短期网贷因为其灵活的流动性,成为继中长期出借之外,又一有力配置,然而曾被银行一统天下的短期市场却难以激发出借者的信心。
降息后银行网贷产品的收益也一降再降,普益财富的报告显示,降息前一个月以下、1—3个月、3—6个月的产品平均收益分别为3.93%、4.54%、4.95%;而8月第二周数据已经大幅下滑至3.57%、4.11%、4.17%;另一方面,由于监管叫停,银行一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发行迅速萎缩,这部分空当也给其他机构以进入的时机。
另外,银行网贷产品与其他机构产品不同的是,很多都有3-7天的认购期,时间会比较长,如果起息日不能匹配客户的资金到位时间,那么认购期只能计算活期存款利率,摊薄下来的话,短期网贷产品的收益就更低。于是这种情况下,银行短期网贷产品已经基本失去竞争力。
前天,记者与某城商行杭州分行的负责人闲聊时,他对目前银行业务所受的掣肘感到无奈:“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营业厅每天赶来买网贷产品的客户不比国有大银行少,而现在你再去看看,已经冷冷清清。”
多方竞争与合作实现共赢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霸主地位虽被剥夺,各路机构杀入短期网贷市场,他们之间固然是贴身肉搏,但又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
“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这些机构需要银行的网点优势。目前,银行是证券、基金、信托等机构的最大代销渠道。”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尤其对于高端人士来说,他们对资产配置的要求更高,且不希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银行如以网贷超市的概念应对,只要客户来银行一次,就能买到基金、信托、网贷产品各种他所需要的产品。这对提升客户忠诚度、客户满意度,建立品牌是很关键的。
而对于客户而言,银行给予的信任感、网点和销售服务的方便程度都暂时不是基金和券商能够冲击的。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之间竞争及合作的关系必定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