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金融改革试点,表面平静如水的温州,实则波涛汹涌。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温州应该有自己的民营银行,这个口号我们都喊了十年了。”温州中小企业发展协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网贷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有银行将信贷勒得紧,民间资本正在极力奔走,准备筹建民间资本发起、主导、经营,自己享有自己>风险的纯粹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如华侨银行、温商银行。
筹资50亿
据了解,由石家庄温州商会牵头,联合北京、沈阳、广州、南京、厦门、深圳、义乌及迪拜、日本、德国、希腊等12个实力强大的温州商会共同参与设计抱团融资50亿元,成立温州现代商业控股银行(下称温商银行)。报告已上报温州市政府,市长陈金彪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研究项目落实的意见。据说,温州市经合办、金融办、银监分局等部门正积极与上述商会联络人商讨可行性方案。
蠢蠢欲动的不止这些商会,还有16年前被国有化收编的当时的“银行家”。杨加兴就是代表之一,他于1986年创办了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今温州金改启动,杨和原信用社的老同事,再度酝酿组建民营行业银行,并且还提出了具体措施。
他们设想中的行业银行,就是选择当地一两个重点行业,如鞋类、眼镜等,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为业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例如,为小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贷款融资等服务。这种业务模式被寄望于进一步加强产业链的整合,通过金融中介捆绑住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业务。
提起发起人,杨说,主要是温商中的龙头企业,几个月商谈,20亿资本金已经基本敲定。
除了民营资本丰富,温州还是重点侨乡。这里走出去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有50多万人,归侨、侨眷有40余万多人,大多数的温州人是在改革开放后定居海外的。这些新侨主要居留在西欧和美国。
“我们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在温州能为侨胞创办一个华侨银行,而这次金改,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现在沪管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美籍温州人对网贷周报记者说。
而据测算,温州有8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民间资本,这些资产相当于江苏银行总资产的2倍、杭州银行的4倍、台州银行的20倍。
“银行梦”难圆
“这种现象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温州民间资本的最佳出路。”一位在温州政界、银行界工作过现在从事贸易产业的企业主说。
调查中发现,其实,温州商人的银行梦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温州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等9家企业组成的中瑞财团就曾向浙江省银监局上报了要求成立建华民营银行的申请,2006年和2010年,温州商界人士又两次提出建立“华侨银行”的建议,结果都石沉大海。
谈及此前三次无疾而终的原因,“恐怕主要是未逢天时,金融改革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此次温州商人提出成立‘温商银行’应该是恰逢天时,赶上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成立的好时机。”周德文说。
目前,民营资本进入贷款公司、证券公司等非存款的金融机构已没有任何障碍,但是,要成立真正的民营银行尤其是全国性的民营银行难度较大。
因为证券公司等非存款金融机构虽有风险问题存在,但其影响是局部、有限的,而银行是要向社会吸收存款的,其风险大得多,所以,对成立民营银行必然会重视技术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还需要有严格的监管,就构成了高技术门槛,恐怕这是温州商人难圆“银行梦”的主要原因。
周德文建议,温商银行还是先定位温州地方性商业银行为好,获批正式成立后,经几年努力取得优秀的经验业绩,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商业银行,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周德文还说,“还需要银行监管部门更加解放思想,放弃所有体制歧视,进一步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放松金融业的管制,真正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只要“官民”真正形成共识,共同努力,温州商人才能真正圆上‘银行梦’”。
截至记者发稿前,接到温州方面的信息说,温州商界再次提出的建立“华侨银行”的建议被当地政府驳回,而“温商银行”则被建议为成立小贷公司或者参股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