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吴氏家族”的资本玄机
日发集团2.6亿元的信托融资,仅仅是浙江新昌“吴氏家族”资本运作的冰山一角。
吴氏家族在新昌当地几乎是无人不晓,“吴家掌控着新昌一半的经济”。这个“吴氏家族”以吴良定为核心,吴良定与长子吴捷控制日发集团,子公司日发数码2010年12月A股上市;吴良定妻子陈爱莲掌控万丰奥特集团,子公司万丰奥威2006年11月上市;吴良定与女儿吴楠共同掌管>中宝实业。在浙江商界,吴良定家族产业被统称为“中宝系”,概因中宝实业的创建时间最早,在此基础上先后派生出万丰奥特集团和日发集团。
吴氏家族的发家始于集体资产的腾挪。1982年,吴良定创办了集体所有制企业新昌纺织器材总厂,1992年改制为浙江中宝实业,同时成立纺器>出借基金协会对中宝实业进行控股。
而后,这个纺器出借基金协会成为吴氏家族资本运作的核心平台。日发数码的招股书披露,1997年,纺器基金会与以吴捷为代表的20名自然人出资成立日发集团。有悖常理的是,以吴捷为代表的20名自然人当时的2400万元出资额实际由纺器基金会缴付,却享有30%股份的分红权。1999年4月,基金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日发集团股权的量化方案,将出借于日发集团的8000万元股权量化到95位会员名下,而彼时基金会共有268名会员。这意味着,在此次利益分配中,有173名原始会员放弃权益。
此后,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和增资,日发集团落入吴氏家族之手。其中,吴捷持有日发集团60.603%股权,吴良定持有13.479%股权,吴氏父子合计持有日发集团77.24%的股权;日发数码IPO前,吴捷直接持有公司12%股份,日发集团持有67%股份。
万丰奥特集团和中宝实业的私有化之路与日发集团高度相似,均通过纺器基金会的股权量化,辅之以低价股权转让和增资,造就了吴氏家族的集权和暴富神话。2006年开始,吴良定“征战”二级市场,他和纺器基金会的名字频频闪现在A股公司股东名单中,先后买卖新疆天业、长城电工、南山铝业、海正药业、亚盛集团等股票,收益颇丰。万丰奥威和日发数码的相继上市,使吴氏家族的资本势力如虎添翼。
值得注意的是,日发数码得以享受IPO盛宴,与吴氏家族成员的“力挺”密不可分。万丰奥威招股书披露,2005年及2006年上半年,日发数码净利润分别仅为291.39万元和981.7万元;日发数码的招股书则显示,2007年至200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139.6万元、3669.2万元、3802.3万元。可见,日发数码业绩的转折点是在2006年至2007年,即万丰奥威上市之后。
事实上,吴氏家族旗下的万丰奥威、日发纺织、万丰摩轮等10多家公司,都是日发数码的下游产业链客户。日发数码的招股书坦承,万丰奥威IPO募投项目“新增200万件汽车铝轮毂技术改造项目”和“威海汽轮60万件(三期)扩建工程”,及万丰摩轮在广东2006年12月开始建设的“年产300万件摩托车轮毂项目”,都优先采用了公司的产品。因此,2007年,日发数码面向万丰奥特集团(合并)的销售金额达3036.16万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13.64%。2008年和2009年,万丰奥特集团、日发纺织分别成为日发数码的前五大客户。另据日发数码2010年年报,2009年,公司向吴氏家族旗下关联企业销售商品金额约2058万元,占当年销售总额10.15%;2010年,关联销售额共计1647.56万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6.2%。
“中宝系”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产业链大网,成员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共享客户资源,而且可以动用优势资源集中扶持一家成员企业。在这种背景下,成员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很难考量。
IPO募投项目迟缓悬疑
将视线转回日发数码。2010年12月,日发数码IPO募集资金总额5.6亿元,超募3.07亿元,开始资本市场的新征途。然而,日发数码上市近1年,其募投项目却停滞不前。
据资料,日发数码IPO募集资金拟投入RF系列数控机床技术改造项目和轴承磨超自动线技术改造项目,总出借额1.9743亿元;其中,RF数控机床项目总出借13655万元,建设期为两年,计划第一年投入6000万元、第二年投入5508万元;轴承磨超自动线项目总出借6088万元,建设期两年,计划第一年投入3000万元,第二年出借2124万元。截至2010年6月30日,日发数码已投入本次募投项目前期规划、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建设、设备购置资金3295.43万元。
上市之后,日发数码立即以募集资金置换了前期投入的自筹资金,据公告,截至2010年12月24日,日发数码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的实际出借额约3556万元。
然而,日发数码顺利上市融资之后,募投项目建设却放缓了节奏。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RF系统数控机床项目仅新增出借781.54万元,轴承磨超自动线项目新增出借392.35万元;截至今年6月末,日发数码累计投入募投项目的资金为4729.9万元,仅占出借总额的24%,明显低于计划进度。
“从招股书披露信息看,日发数码的募投项目已在2010年上半年启动,理应在2012年建成,为什么1年半过去了进度还这么缓慢?”有出借者质疑,公司上市募集了这么多资金,宁愿存在银行赚>利息,迟迟不投入实体项目,是否存在其他制约因素?
“项目进度与资金投入是两码事,”记者就此致电日发数码时,得到如是答复。公司证券部人士称,募投项目并未发生变化,仍在按计划推进,“具体进展情况关注相关公告。”
实际上,日发数码的IPO募投项目较为“激进”。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09年末,日发数码的数控机床等主要产品的年产能为520台,而募投项目将新增产能930台,骤增1.8倍,届时累计产能达1450台。而2008年、2009年,日发数码的实际产量分别为429台和464台,这意味着公司前两年的产能利用率实际上并未饱和,在此背景下,日发数码大举扩张带来的产能消化>风险不言而喻。
日发数码产能扩张伴生的另一问题是固定资产剧增。根据出借计划,公司本次募投项目计划投入14288.53万元购置关键加工与装配设备,为现有产能关键加工与装配设备的2.93倍;募投项目完成后,新增固定资产将较2009年末增长170.65%。对财务报表而言,募投项目建成后,日发数码的固定资产折旧将明显增加,预计每年计提折旧费用约1468.73万元,从而对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安信证券研报认为,日发数码主要采取“轻资产+重客户”的经营模式,使其业务在行业增长时弹性较大,可充分利用自身经营管理的优势来分享行业的景气度。然而,当公司规模进一步上升之后,该经营模式可能成为其发展瓶颈。该分析师认为,由于资金面相对紧张,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出借可能进一步回落,机床需求下降的可能性较大。记者吴正懿陶君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