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基金买大还是买小
>出借者在选择基金时,做好“功课”是必不可少的。显然分析基金过去的业绩是最直观的方法,但要分析准确可不容易。大>基金公司和小基金公司的风格会不一样,基金公司的稳定性也不一样。我们尽量要选择一些业绩持续优异、>基金经理风格稳定的基金产品,同时也要考虑整个公司的管理风格。基金,到底是买“大”还是买“小”呢?文章的结尾,本刊筛选出10只业绩不尽如人意的股票型基金和10只混合基金。当然也有值得关注的10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基金,仅供出借者参考。
中小基金:再“混”就完了!!!!
过去的几年,A股跌宕起伏,中小基金的业绩差异显著,去年业绩前10名的股票基金中,有9家是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排名后10名的股票型基金,同样是中小型基金居多。2012年年底,公募基金绝地反击,平均收益由负转正,承受市场多年下跌的基民又一次“寄予厚望”。
券商、保险、私募将获允开展公募基金业务,中小基金所处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为了谋求差异化发展,中小基金也在积极开展子公司非公募业务,着力发行创新产品。在出借特色上,无论小基金公司还是大基金公司,众多基金公司还未能形成鲜明的出借风格。尤其对于小基金公司来讲,想要引起出借者注意,特色化出借和优异业绩尤为重要。
中小基金业绩差异巨大
去年收益前10名的股票基金中,仅有广发核心精选(270008,基金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其他均为中小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去年收益高达31.7%,中欧中小盘、新华行业、新华行业和上投摩根新兴动力均以超过25%的收益位居前四。
然而,排在末尾的也仍然是中小基金公司的产品居多,倒数第一的诺德优选2012年的收益率为-7.97%。金鹰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全部居后。值得注意的是,景顺长城和上头摩根两家基金公司虽然有冲进前十的龙头基金,但也有“掉队”的基金,景顺长城新兴成长(260108,基金吧)和上投摩根阿尔法(377010,基金吧)2012年分别亏损6.47%和7.17%。
银河证券统计的基金公司股票出借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中,排名靠前的多为中小规模基金管理公司,大基金公司位列中游。国联安、中欧、交银施罗德、东方、天治、中银、国海富兰克林、农银汇理、华宝兴业和长城在64家参评基金管理公司中名列前十。
报告称,虽然去年业绩排名靠前的多为中小基金公司,但业绩分化显著才是中小基金公司最显著的特点。
同样的状况,也表现在债券基金。加权平均债券收益居于前三的天治基金、民生加银基金、万家基金均来自中小规模的公司,排名后五的基金也全是中小规模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竞争压力不断提高
去年的成绩并不能掩盖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的生存困境。2011年,东方、长安、诺德等基金公司已出现千万元亏损,为了维持生存,小基金公司只能谋求股东的支持,去年以来,已有长安、浙商、天弘等一批基金公司获得股东增资。
到了2012年年中,基金的管理费用、托管费用和向券商支付的佣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基金公司向以银行为主的渠道支付的客户维护费(即尾随佣金)却不降反升,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客户维护费甚至达到了基金管理费的30%以上,这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些中小基金公司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
从基金公司来看,客户维护费占比最高的是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将近一半的管理费收入被以银行为主的销售渠道拿走,其次,浙商、摩根士丹利华鑫、富安达、浦银安盛等基金公司客户维护费占比也较高。而银华上半年5.46亿元的管理费收入中,尾随佣金仅0.35亿元,是客户维护费占比最低的基金公司,宝盈、上投摩根、国联安等公司的客户维护费占比也较低,均在12%以下。
深圳的一家小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讲道:“小基金公司本身就没有渠道优势,面对以银行为主的渠道市场,为了生存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尾随佣金。”
去年12月初,证监会发布通知,将全面改革基金产品审核制度,取消基金产品审核通道,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上报数量和类型,这为今年新基金发行“井喷”提供了条件。
在“备案制”的助推下,新基金从上报到推出的时间大大缩短,2013年基金发行潮可能汹涌而来。业内人士担忧,同一时期首发基金的“扎堆”出现或有可能给渠道造成很大的压力,小规模基金公司的销售难度可能会很大。
新《基金法》即将在今年6月1日实行,券商、保险、私募将获允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内有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成立,外有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抢食,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激烈。
急需差异化竞争
公募基金将面临券商、保险和私募基金的挑战,如何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竞争。
安信基金市场部刘昊对本刊记者讲道:“除了产品创新外,大力发展非公募产品只是其中一条道路。形成公司在某类产品上的优势,更需要业绩的支撑,这对于小基金而言尤其重要。”
富国基金(博客,微博)总经理窦玉明介绍,国外成功的三种模式可供借鉴:一是大平台式的模式,即发展“全产品线”;二是精品店模式,就是有几个成功的品类,每个方向有自己的文化,多数采取的手段是收购现成的公司;三是单品类公司,即在一个方向做大。
目前来看,众多基金公司一直在打造全产品线,通过覆盖产品做大规模。精品店模式应该说是未来大型机构如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成立的公募基金做大的一条捷径。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或许在单品类某一方向做大才更加实际,值得一提的是华泰柏瑞专注指数化出借,在推出沪深300ETF后,规模增长迅速。中小基金公司在今后竞争愈加激烈环境下,能否脱颖而出,还需真正在差异化发展中破冰。
确立出借风格最重要
有鲜明出借风格的小基金仍不多见。
可以看到基金公司,尤其中小基金正在想方设法寻找新的盈利增点和差异化业务,意图脱离困境。然而作为专业服务于大众的公募基金,做好出借才是每一家基金公司首要做的根本任务。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良好的业绩才能真正赢得出借者的青睐。2012年,主动型股票基金涨幅5.66%,混合型基金涨幅为4.06%,都未跑赢平均收益5.99%的指数型基金。
客观来看,公募基金受最低仓位60%的限制,出借收益几乎表现出完全与指数相同的走势,获取相对收益都很成问题。近年来,公募基金一直喊着创新和差异化经营的口号,可实际上对于公募基金最重要的各类出借上,众多公司仍然未能形成各自鲜明的出借风格,中庸甚至业绩较差的基金随处可见。而一些亏损惨重、风格激进的中小基金,让出借者实在不敢放心。
“你看到,私募基金中,有价值出借、趋势出借、成长出借等鲜明特点的知名私募,出借者认同什么样的理念,就买什么样的产品。公募基金都在宣称打造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基金公司,却在最基础的股票出借上,仍然未能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投研团队。”去年业绩排名靠后的一家北京公募基金市场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讲道。
“去年12月份的反弹,我们又踏空了。选股也没有起色,择时也未能做好,投研部门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专业出借者的能力。”该负责人对自家投研部门表示不满。
一些公募基金的投研团队,从出借总监到基金经理在出借风格其实并不相符,大家各做各的,每人对市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策略,形成不了共识。“实际上,想形成共识也不容易,基金经理想坚持自己的看法看多一只股票,可是领导就是让你减掉,而且必须减。而如果基金经理看多市场要加仓,领导可能又不让加。这样的出借团队,想做好也不容易。”上述负责人说道。
权益类出借实际上不一定非要有多大规模的投研团队,重要的是这家基金公司是否有明确的出借风格和值得称赞的出借能力。“如果一家公募形成自己的出借风格,做趋势的就做趋势,做成长的就做成长,做价值的就做价值,招聘上来的基金经理都是相同风格的,在一起讨论交流都有共同语言。出借者也可以很好地看明白基金公司各类基金的出借风格特点,这对出借者和基金公司来说都有好处。”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说。
2012年,借着债券牛市的东风,诸多基金公司声称要打造特色化固定收益类基金公司。国泰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裴晓辉认为,基金公司发行固定收益类基金的成功,完全得力于去年债券市场的牛市。从产品来看,收益差异并不大,债券市场将趋于精细化的操作,重要是的提升自身债券出借能力。
“打造差异化竞争,推出真正的创新业务谈何容易,不少公司说了半天,也就是趁着去年债券市场火爆,多发了一些固定收益产品,就声称要打造固定类特色化基金公司。最后大家都做,你的差异又在哪里?而且业绩大家又差不多,你比大型公募基金的优势和差异在哪里?”一位业内人士讲道。
千万别碰长期“吊尾”的基金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分析,未来“巨无霸”基金将越来越少。类似成熟市场的惯例,很多基金将先保成立,而后小规模运作,业绩优秀的才能吸引持续申购,逐步做大规模,如此令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为出借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借选择。
去年,基金公司高管离职频繁,幸好基金经理的流动降低了不少。基金经理在考虑待遇和薪酬的同时,更加考虑公司和个人发展的综合因素。但与此同时,一旦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业绩出色、特点鲜明,很容易受薪水和待遇的诱惑被大基金公司挖走。因此留住人才也是目前小基金公司的重要课题。所以,出借者在选择一些业绩持续优异、基金经理风格稳定的中小基金产品时,也要考虑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
在中小基金公司的产品中,本刊分别筛选出10只业绩不尽如人意的股票型基金和10只混合基金,他们近年来业绩惨淡、排名靠后,更跑输业绩基准和同类基金。当然本刊也选出了值得关注的10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基金,仅供出借者参考。
基金不唯“大”,业绩来说话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基金公司不能拿出好的业绩,出借者就可能会“用脚投票”。>华夏基金这几年的业绩和规模实在有些不成正比,如今既然解决了包括股权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那就应该拿出好的业绩来回报出借者,否则今后很有可能保不住这个“大”。
2012年的基金排名早已落定,据银河证券显示,前6家公募基金资产规模没有变化,银行系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如中银基金由2011年的第19名一跃成为2012年的第8名,规模翻倍。工银瑞信凭借新发行的短期网贷债基和业绩优异的债券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而基金易方达和嘉实基金(博客,微博)分别在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基金中独占鳌头。
发愁的大基金公司自然也有。在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广发基金资产规模增速最慢,大成和华安在贴身肉搏后,虽保住前十位置,但一年下来也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过最愁的莫过于华夏基金,尽管解决了股权问题,却痛失基金业的两大明星,不仅去年表现没什么亮点,就连规模也快被嘉实基金和易方达基金赶上了。
华夏基金业绩跌落“神坛”
在大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作为公募基金的龙头公司,一直在基金业中闪烁着耀眼的光环。然而在2012年5月,华夏基金失去了为其戴上光环的两位重要人物——总经理范勇宏和“一哥”王亚伟。
由王亚伟一手打造的两只明星产品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随着他的离开已淡出了基金排名战。2012年华夏大盘获得5.62%的收益,而华夏策略只取得3.69%的收益,两只基金已排在偏股型基金100名开外。
王亚伟的离去也让两只基金的赎回压力剧增,华夏大盘2012年一季度出现了1.6亿份的净赎回,二季度净赎回也超过1亿份,三季度净赎回836万份。根据其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机构持有华夏大盘比重为57.96%,而在2012年半年报中,机构持有比重已大幅降低至17.73%。同样,华夏策略去年前三个季度也遭遇了大规模净赎回。
有出借者认为,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虽然业绩优异,但是并未惠及更多出借者。华夏基金也只是依仗王亚伟的明星效应,提高了其他产品的募集规模。
举例来说,2012年,华夏基金旗下共有华夏复兴、华夏行业(160314,基金吧)和华夏盛世等5只股票型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任职期间跑赢同类基金和业绩基准的,只有华夏收入和华夏优势两只股票型基金,其他3只均表现不佳,华夏基金在股票出借上的整体优势暗淡不少。
股权动荡影响业绩
业内将范勇宏和王亚伟等华夏基金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的出走原因,归咎于股权问题。2010年,证监会就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全资持有华夏基金的股权,违反了当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能超过全部出资的49%”的规定,暂停华夏基金境内公募新产品的发行申请。中信证券违规持有华夏基金,使得华夏基金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华夏基金的所有业务陷入停滞,除了一只专户业务到期转为公募之外,没有发行一只新产品。管理层和股东一直在进行的激烈地博弈,最后股权问题解决了,总经理和“王牌”基金经理却“出走”了。
“基金行业一直以来以资本运作为主,掌握基金公司股权的股东多为行业外的人,多数股东买来股权就是为了赚钱,真正明白基金行业发展的管理层,却被排挤在董事会外,一帮不懂基金只为赚钱的股东,怎么可能让基金公司发展好,让管理层将精力铺在业务上?最终管理层也只是沦为股东赚钱的工具。”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讲道。
投奔阳光私募、成立鹏扬出借的原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杨爱斌曾对本刊记者说道,“从基金经理和管理层的角度而言,不单是持有股权的问题。如果公司股权不够稳定,公司管理团队和投研团队很难专心于业务的发展。动荡的股东环境,也让公募基金很难做一个长期经营的考虑”。
出借者只看业绩
自2010年以来,A股经历长期的下跌,权益类基金艰难前行,固定收益类基金发展迅速。大型基金仰仗规模效益和知名度,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知,经过比对各类基金的收益状况,我们仍能清晰地发现,在大型基金公司总是为规模拼命的同时,只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产品才能真正让出借者“倾心”。
股票型基金中,不考虑成立时间,自2010年到2012年累积获取正收益的基金中,9只为大型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其中嘉实基金和广发基金分别占据4席,这或许是嘉实股票型基金增长迅速的“内因”。其中成立在2007年的嘉实优质企业(070099,基金吧)在基金经理刘天君掌舵下,这3年间累计净值增长9.73%,同期上证A股从3289点跌至2269点,跌幅达44.95%。
混合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中,华夏基金仍然只有华夏策略和和华夏大盘两只基金,嘉实基金除股票基金的优势外,在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还有嘉实增长和嘉实策略增长(070011,基金吧)两只基金。南方基金则在偏债和保本混合基金中表现突出,如南方宝元债券、南方避险增值(202202,基金吧)混合和南方恒元混合均获得超过5%的累计净值增长。
债券基金中,分级债基表现优异,大型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基金的两只分级债基成绩名列前茅,南方、广发、建信、鹏华基金,以及银行系的中银、工银瑞信旗下分别有基金在3年间收益超过15%。可以看到嘉实、华夏基金的债券基金无一只冲在前列,从规模和收益状况来看,华夏基金早已丧失固定收益类基金的优势,而嘉实基金固定收益类基金规模31%的增速也远低于行业增速。
通过大型基金公司成立年满3年的基金业绩梳理中,不难发现,只有拿出好业绩才能推动规模增长。而依托门类基金业绩增长,嘉实、易方达在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基金不仅实现了规模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优势。反观华夏基金,既没拿出好的业绩,也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到现在只有“规模”还能拿得出手了,只是这“规模”如果没有好的业绩支撑,可能今后也很难保住。
最后,本刊筛选出的3年间表现优异的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仅供出借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