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时代(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为年轻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综合平台。深圳前海小树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小树时代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在个人博客里,她将自己称作“幸娅游士”――一个带着几分戏谑调侃,又分明透出女性柔和色泽的名字。而事实上,被称为游士的说客必需的绝非只有伶俐口才,更需要过人的勇气、修炼的智慧、通达的心理和所向披靡的自信。
她温婉而不失刚毅的气质来自家族的传承。她是秦邦宪的孙女。对此,她一向低调,业内所知不多。
她做>出借,更多是在用哲学思想和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解读起始与结果,而中间的过程,则是专业的技能与理性判断。她将情绪化的一面铺陈在生活里,将客观理性放置于职业当中,而豁达贯穿其中。
她爱花,有个美丽的花园,却认为花园不依赖园丁也可有另一番自然之美;她爱她的工作,却认为不刻意钻研亦有收获;她崇尚自然,并不因此消极:她积极好学,并不因此偏执。破除执念,接受结果,达到内心的满足平静,这是毕生的修行。
⊙记者丁宁○编辑张亦文
初见面,坦诚的秦红便自揭“老底”,小学作文最佳成绩是仅有的两次“良”;而如今,我们都知道,她写的书已成为不少网贷师的必读“教材”。
很多年以前,作为一个极端风险厌恶者,她的所有资产都是定期存单――连存折都不能满足她对于安全感的心理需求。现在,她家的资产配置中几无定期存款。她教人网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家庭制定智投工具。她笑言,自己家的网贷涉及广泛,“不比>基金经理的差”。
尽管入行多年,秦红仍然很欣赏自己的工作,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将任何一件事做好不仅是责任,还是种信仰。
她也感恩自己的生活,时常希望远方的儿子会因记忆中妈妈的私房菜而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关于工作和生活,她能平衡驾驭并乐在其中,她说,这是她理想中的人生。所以,她是个能平均一天工作14个小时的“女强人”,也是个喜欢在惬意的午后勤修女红的“小女人”。
对于爱好也如是。她喜欢打高尔夫球,并且始终坚持。因为“立足长远”对她来说至关重要:工作、生活、网贷都如此。
她,秦红,现任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而她的自我定位,是一名“修行者”。
出借不是我的菜
“十多年前的那个春日,当我懵懂走入那家前一天才搬进三张桌子两把椅子的小公司时,全然不知道基金是什么。”
那家“小公司”就是现在知名的博时基金[微博];当年去购买办公室桌椅的正是后来业内的风云人物肖风;而说上述这番话的人,是这家公司的第二位员工――秦红。
“秦红是中国基金市场上名副其实的老资格。”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群航[微博]如此评述。
从1998年初入行时管理中后台,到2002年推出开放式基金时进行营销传播,再到2006年试水探讨出借心理对决策的影响,及至2009年真正开始建立>基金出借心理研究体系,秦红对自己的定位逐渐明晰。
然而在此之前,这位专注出借心理研究的人,曾经一度拒绝接触出借。
“最早入市是在1997年2月份,那时没在基金这行,比较闲。”秦红表示,当时行情不错,收益理想,“打新也有不错的收益”。
之后市场调整,秦红的>股票开始下跌。她惊讶地发现,股票的涨跌给自己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
“我有记账的习惯,股票涨了,赚了钱,我记个账,也就仅此而已;可当自己的股票跌了,影响就不只是账本上的数字那么简单了。”秦红回忆,尽管只是浮盈减少,但连新衣服也不买了,去外面吃饭甚至会少点一两个菜。“随着参照点的飘移,你不会觉得是‘少赚’,而是觉得‘亏了’。”
“赚钱”只是账面上的数字感官,“赔钱”却影响到实际生活品质。秦红隐约感觉,出借是件缺乏幸福感的事。于是她留了几千块钱在股市以验证这种感觉。“钱虽不多,但即便是微小的亏损也会对心情和生活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赚钱没乐趣,赔钱很痛苦,于是觉得出借完全不是‘我的菜’。”秦红决定,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再>炒股。
尽管之后进入基金业,天天与股票高手一起工作、分享他们的成果,但秦红依然对出借毫无兴趣;以至于她对禁止从业人员炒股的规定感觉“好得很”。
“不炒股后,我们家的资产全部变成了定期存单,连存折都不用,嫌它只有一串数字不能满足安全感需求。”这个自称极度风险厌恶型的人自嘲说,每当存单到期,自己都会不厌其烦去银行把每张存单都申请展期,“极像一个谨慎的小老太”。
秦红事后回忆说,当时的出借过程,人性扮演着魑魅的角色:赚钱的愉悦是账面的、微小的、短期的,损失的痛苦却是对生活品质造成了影响,数倍于赚钱的愉悦。
这一度让她觉得,出借注定是一段苦难的过程。
“长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2002年。
“如果没有当时的讲课,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走向出借这条路。”
当时,博时基金正在准备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从美国请来了经纪人参与营销。
秦红对这位销售老手首次在公司的推介预演记忆犹新,尤其是他讲到“72法则”时举例,36年时间可以将2万变成200万,这个案例激发了秦红对出借的再认识。
“那是第一次意识到‘复利’的巨大意义。”秦红回忆说:“真正出借者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大家理解,‘长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三张演讲的片子,将秦红“引入了门”。
那几次推介预演,让她意识到“人性”在出借过程中的复杂影响。“最难的就是如何正确地认知和决策。”秦红说:“既然了解到出借是一件要看重长期的事情,短期波动所带来的苦恼就不应成为干扰出借的因素。”
如同被“点化”般,此前的“保守派”开始转变观念。
秦红说服丈夫也去听这位经纪人的课――他此前反对秦红再出借――结果他也被“点化”了。
于是,家中清一色的定期存单配置,开始有了另一个“篮子”:基金。秦红说,那时买基金,并非真的看重哪只基金业绩好,只是基于长期出借的理念所萌发的尝试。
“女人比男人挣得少,至少平均来讲这是现实;女人比男人早退休,这是国家规定的;女人比男人活得更长,这是全世界的现状;女人喜欢购物,喜欢美容化妆,女人还容易生病,因此,女人挣得比男人少的同时,她的一生比男人需要更多的钱。你说,女人不网贷行吗?”
几年后,秦红家中的资产已经完全没有了定期存款,并保持至今。“之前房价低的时候出借了房产收租,后来抛了转投基金、收藏等等。”
因为有政策监管,如今秦红早已将出借大权交给了丈夫,不过她会将移交权力的主要原因解释为“省得我操心,也图他一乐呵。”
当然,她也会强调自己仍是“家庭资产配置决策委员会主席”,每年一结账。她说资产配置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年。
面对记者“丈夫出借收益如何”的问题,秦红笑道:“还算满意,配置多样,就算不比基金经理差吧。”
秦红坦言,想明白出借是件长远的事,面对短期的赔赚心态就会平和很多,“因为你会明白,波动的过程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感知”。
心灵密码
经历了上述反差巨大的认知体验,秦红不仅开始重新接触出借,而且在自己的职业选择上也逐渐将基金出借心理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既是我自己的出借成长之路,也是我很多年工作乐趣的来源:让更多的人理解风险、收益与时间,不为短期痛苦所困扰,追求长期的复利回报。”
“正是因为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会认为这件事情有意义。”秦红感慨道,此后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她都致力于基金出借心理的研究和推广,做出借者教育,因为这既是工作,更是“这样做有价值”。
“秦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敬业,认准了目标就玩儿命干,非常刻苦。”秦红手下一位员工说。
据其回忆,秦红2009年加盟大摩华鑫后,就开始建制度、建系统、上人马、开渠道、卖基金、增规模、出品牌,还顺手写了几万字的文章。
一年内,秦红和她的营销团队在全国各银行渠道做了超过800场的演讲,而“她自己就讲了40场以上,而且一讲常常就是三个小时”。
秦红自己也坦言,到大摩华鑫后,最忙的一年“讲了40场演讲,写了30篇文章,带着50人的队伍,平均1天工作14个小时”。
秦红说,她的演讲和文章都是亲自操刀,有不少都是在飞机上完成。
说起写文章,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其对文字功课“十分痛恨”。小学写作文,大多数得分都是“中”,最优成绩是仅有的两次“良”――其中一次“还是母亲口述,我笔录下来的”。
而自从决心通过研究基金出借心理来为出借者创造价值,她翻阅了相关领域的诸多著作,现在的她对于写文章已然胸有成竹。
“对于我来说,首先是真的有话要讲,才能写出文章。”秦红相信,自己的文章吸引出借者的不是文笔,而是内容。
当然,“布道”的过程,是一场知易行难的修行。
“是否有人质疑您的研究过于理论化,甚至脱离实际?”记者问。
“也许无法影响所有人,但既然从我的切身体验已经感受到了这件事的意义,我就会坚持做下去。”秦红将其看作是自己理想主义性格的体现。
“站在行业角度,10年间,股票基金指数大概率――年度70%、大幅度――年化5%以上战胜市场,尽管从出借能力提升的角度仍有提升空间,但这样的成绩实属全球少有。”秦红说,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这个行业的现实成果,也是做基金营销服务者的职责所在。
2011年,秦红将多年研究心得汇编成册,出版了《出借的心灵密码》一书。
“为什么赔了钱痛苦,赚了钱也痛苦?他们因为痛苦而痛苦,而我因为看到了这种痛苦而痛苦,但更令人痛苦的是,绝大多数的人甚至都未曾尝试寻找痛苦的根源,而且消除它。”
在解释出书动机时,秦红表示,亲身经历让其有些“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重大秘密的发现者。“说出我发现的秘密,让更多的出借者不再痛苦,便成了我心中的猴面包树。它不断挤占我的心理空间,逼得我不吐不快。”
王群航如此评价秦红:她身上有一种清苦的布道者的特质,在她这里,基于对出借者心理的长期观察和深刻分析,营销基金真正成为她的事业和追求。
“选择做了,研究清楚,倾力做好,做出价值。”秦红的职业自我要求,还在继续。
生活平衡术
职场上的成功女性,总要面临关于家庭和事业孰重孰轻的问题。
秦红的回答很自信:“尽管平时工作繁忙经常不在家,但在家中还是个合格的女主人。丈夫、儿子要找什么东西,基本还得打电话问我。”
事实上,秦红并非只是个疲于工作的女强人,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流露出其“小女人”的一面。
她说,夏季回北京,会将脱线的衣服收拾――她一直认为做女红是女性必要的生存技能;有空会选择逛菜市场以满足家人的口福,逛菜场时爱揽着老公的胳膊,“省得看路”。
秦红回忆,到大摩华鑫后的第一次休假,是为了一家三口驱车去吃潮汕小吃。
在育儿方面,秦红的哲学是养儿并非出借,而是消费:不求将来回报,只是花费精力、花费金钱,为了获取过程的愉悦。
以前,儿子每周末回家,秦红都会亲自做饭。只要是妈妈做的饭,儿子都会觉得无比可口;现在,18岁的儿子已踏上赴美求学之路,秦红感慨从此“十年空巢”。
谈起儿子,开朗的她变得有些安静。她说,她有一个梦想,远方的儿子会因为记忆中妈妈的私房菜而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对于“平衡”这个话题,秦红也有另外一种理解。
她说,高压的工作会让神经紧绷,需要工作以外的空间缓解松弛。“从这个角度看,不止是家庭生活需要我,更是我需要家庭生活。”
10年前,秦红在北京小汤山附近租了6亩地,从无到有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花园。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光看书学习就花了很长时间。”秦红说,“光设计图纸,就从春天耗到了冬天。”秦红开玩笑说,这辈子只用过一次立体几何,就是计算花园的山丘需要买多少立方的土。种花、点树、划池、修山,事无巨细秦红都是亲力亲为。如今,花园已初具规模,当初种下的树苗已亭亭如盖,圃内牡丹、桥边芍药、池中睡莲亦是自成格局相得益彰。
周末、假期,秦红会选择跟家人来花园赏玩休憩,放松身心。
因为秦红明白,工作钻得“太狠”容易焦虑,而园艺、家务则可以成为生活的平衡器。
“有段时间压力特别大,连做梦都是工作;后来发现种花植树能让我舒缓神经,调整节奏后下星期工作的状态就会好很多。”在秦红看来,“放下”需要修行,她的修行方式,就是找到另外一些空间来平衡。
于是,这座花园就成为她放下工作烦恼的世外桃源。
“我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是由树构成的,高楼大厦的建造历时很快,而树的成长需要时间。”――看重时间的沉淀和复利的积累,秦红似乎已成习惯。
同时,她也希望借此为将来的生活有所规划――也许等老了以后,能安家此处,醉心花鸟权当一乐。
秦红习惯上网写博客,原先的网名“辛勤的园丁”被朋友指出过于辛劳,于是更名为“幸娅游士”――在自由士族中的幸福美好女性。她说,有幸福的享受与信奉,有女性的美好饰容,有灵动与飘逸,还是读书中人,有职业价值的人,这是她理想的生活状态。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